20年后的NASA會走向何方?答案可能取決于私人太空公司和中國
自1972年以來,NASA的載人航天任務一直局限于近地軌道。未來20年,它會超越這一界線嗎?
1998年,美國宇航局(NASA)發射了“月球探勘者號”探測器,在月球上發現了水。同一年,15個國家聚在一起,商定了國際空間站的框架,并將該實驗室的第一批組件送入軌道。還是在這一年,NASA的新型航天器X-38成功完成了首次試飛。所有這些事件以各種各樣的方式,確定了美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路線,最終引領我們走到今天這一步。
過去幾年中,載人航天領域出現了一些具有顛覆性的重要趨勢,其中很多是在1998年時沒有人預料到的。如今,由億萬富豪支持的新太空技術公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;以中國為突出代表的國際參與者也紛紛崛起,試圖重現乃至超越NASA的壯舉。
鑒于美國的經歷和現狀,未來20年,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將走向何方?本文將對20年前、現如今的太空旅程進行回顧和論述,并對20年后做一番預測。
1998年:成績斐然
1月6日,由雅典娜二型火箭搭載的“月球探勘者號”探測器發射升空,飛往月球。這是自1973年之后,NASA進行的第二次探月任務。
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,有十多位宇航員曾在月球表面漫步,在那里,他們看到的是一個寒冷、死寂、干燥的世界。與尼爾·阿姆斯特朗(Neil Armstrong)一同登月的巴茲·奧爾德林(Buzz Aldrin)曾用“壯麗的荒涼”來描述他們眼前的景觀。
但在那之后的數十年里,科學家開始相信,月球兩極的永久陰影區域可能存在水冰??茖W家認為,如此寒冷的地方也許會留存來自彗星和其他水源的水冰,因為在那樣的黑暗真空地帶,在溫度從不會超過零下190攝氏度的情況下,一旦出現水,它是不會消失的。
在“月球探勘者號”攜帶的儀器中,有一臺中子光譜儀,它可以檢測月球兩極氫原子的富集情況,由此推斷出水的存在。探月任務開始前,科學家曾估計他們可能發現數千萬到數億噸的水冰。最終,在為期19個月的任務中,探測器找到了30億噸水冰。人們突然意識到,阿波羅計劃中的干燥世界竟然存在著如此大量的水。過了幾年,在“哥倫比亞號”航天飛機失事后,這一發現的重要性更顯得尤為突出。
1998年1月6日,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46號航天發射場,雅典娜二型火箭搭載NASA的“月球探勘者號”探測器發射升空,飛往月球。
1998年1月,美國、俄羅斯、加拿大和十多個歐洲國家簽署了一份正式協議,決定共同開發和運營國際空間站。當年11月,俄羅斯航天局發射了“曙光號”功能貨艙,它負責為空間站提供推進、姿態控制和通信功能。兩周后,一艘航天飛機將NASA的“團結號”節點艙送入太空,宇航員將它跟“曙光號”功能貨艙進行了對接。
從那時起,國際空間站不斷演進,并最終發展到420噸的規模。它不僅成為了美國太空政策的基石,在人類太空計劃中也扮演著關鍵角色。過去20年里,無數載人航天任務來來往往,但國際空間站一直都在那里。它也許至少還能再運行十年。
過去20年里,國際空間站計劃促成了各國之間寶貴且長期的合作,NASA現在希望將這種合作延伸到深空探索領域。近年來,在商業太空飛行的興起中,國際空間站也越來越多地發揮了計劃之外的重要作用。
最后要說的是,在1998年,NASA開始在一個項目上取得顯著進展,即名為X-38的小型飛行載具,它被認為是航天飛機的小個頭繼承者。
1998年3月,一架B-52飛機在海拔7,000米的高空投放了一架X-38試驗機。在降落傘的幫助下,X-38安全地穿過地球大氣層,最終在跑道上降落。之后幾年里,NASA成功完成了多次試飛。
X-38試驗機是一種升力體研究載具,上圖是它在被投放前,位于B-52母機機翼下的特寫鏡頭。
2001年7月10日,NASA對原型機X-38的迭代版本進行了第二次自由飛行試驗,一架B-52母機在加利福尼亞州莫哈韋沙漠中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空投放了X-38。
2000年7月11日,工作人員從“超級彩虹魚”運輸機上卸下X-38 V-131R,這款試驗機旨在證明“救生艇”式乘員返回載具的效用,以便在發生緊急情況時,將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帶回地球。
2000年11月2日,X-38 V-131R在首次自由飛行試驗中,借助巨型翼傘,降落在NASA德萊頓飛行研究中心附近的羅杰斯干湖上。V-131R是X-38系列的第三代版本。
2001年12月13日,為國際空間站研制的乘員返回載具X-38原型機開始了第八次自由飛行試驗。NB-52B母機從位于機翼的發射架上投放了X-38。
NASA的X-38是乘員返回載具的原型機,圖為一架X-38在完成第二次自由飛行試驗后,降落在德萊頓飛行研究中心附近的湖床上。
X-38升力體研究載具被投放前,懸掛在B-52母機上。
“他們找準了研究方向?!表f恩·黑爾(Wayne Hale)回憶道,他當時是一位航天飛機飛行指揮員,后來升任航天飛機項目經理?!八麄兘ㄔ斓氖且环N功能非常強大的太空船,不僅僅是一款救援載具,它可以用來做很多事情?!?/p>
最初,X-38是準備用作接駁空間站的“救生艇”,以便在緊急情況下將七名宇航員帶回地球。然而,這款載具還能被升級為可重復使用的航天器,由私人公司的火箭搭載升空。遺憾的是,X-38計劃最終被終止。
2018年:既充滿希望又令人擔憂
2003年2月,NASA現代載人航天計劃遇到了一場災難事件:“哥倫比亞號”航天飛機重返大氣層時,在得克薩斯州上空發生解體,飛機上的七名宇航員全部罹難。
這場悲劇發生后,當時的小布什政府試著為NASA的未來尋找一條安全且有意義的發展道路。最終,他們確定了一套涉及月球和國際空間站的戰略。
布什總統宣布,現在,NASA是時候再次把觸手伸向深空了。由于“月球探勘者號”已經在月球表面發現了水冰,因此作為深空探索的第一步,NASA將派宇航員重返月球,以確定那里有什么資源。NASA的目標不僅僅是重新登上月球,而且要學習如何在月球表面生存。布什政府的計劃是,在2020年之前完成一次登陸。
與此同時,航天飛機被繼續用于建設國際空間站,然后,這些老化的飛行載具退出了歷史舞臺。在空間站上,宇航員開始學習如何長時間在太空中生活,這期間,他們還測試了開展長期太空任務所需的各種技術,比如水的回收利用。
在航天飛機退役后的2011年至今,NASA仍然需要找到一種方法把宇航員送到空間站。就在“哥倫比亞號”失事的前幾個月,時任NASA局長肖恩·奧基夫(Sean O’Keefe) 因預算原因取消了X-38計劃。因此,在“哥倫比亞號”事件后,在NASA想方設法尋找航天飛機的替代品時,該機構實際上是親手扼殺了X-38這個原本也許簡易的解決方案。
國際空間站在2010年基本建成,圖為“亞特蘭蒂斯號”航天飛機拍攝的國際空間站。
這最終導致美國當局做出了一項決策,它可以算是過去20年間,對NASA和美國航天事業來說最重要的決策之一。2008年,NASA開始向私人公司提供資金,由后者承接向空間站運送物資的任務。兩年后,該機構又擴展了這個項目,把運送宇航員前往空間站的任務也涵蓋在內。于是,由SpaceX和波音公司根據NASA“商業航天員計劃”建造的太空艙,就成為了航天飛機的替代品。
對NASA來說,現如今是一個既充滿希望又令人擔憂的時刻。自布什總統2004年宣布將重返月球以來,NASA一直在朝這個目標努力。在把人類送入深空這項任務上——目的地可能是月球,可能是火星,也可能兼而有之——NASA的進展似乎頗為順利。過去的14年里,NASA及其承包商一直在建造“獵戶座”飛船以及大型火箭太空發射系統(SLS),以期實現這些目標??吹絅ASA如此堅定,倒是讓人頗感安慰。
另一方面,令人擔憂的地方也恰恰在于,為了實現布什總統2004年提出的深空探索愿景,NASA已經用去14年時間。隨著政府更迭,美國的太空探索計劃也發生了變化,但即便到了今天,在NASA以可持續方式重返月球的目標計劃中,收集利用月球上的水資源,依舊是核心組成部分。問題在于,自2004年以來,NASA已經在“探索系統”上花費了數十億美元,但令人沮喪的是,我們距離登陸月球至少還有10年甚或更長時間。
14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。當初,人類向太空發射第一顆衛星“斯普特尼克1號”與人類首次登月之間,才只隔了12年。NASA或許已經踏上了通往深空之路,只是這條路,它似乎走得一點也不著急。
2038年:幾大顛覆性力量
除了行星運動軌跡和短期天氣預報之外,我們幾乎不可能對未來做出預測。但正如NASA當前的載人航天活動可以從1998年溯源,我們也可以從現今的太空飛行發展動態中,找到有關未來的一些線索。
一個明確的信號是,NASA(以及國會兩黨)都傾向于在阿波羅計劃之后,首次將宇航員送到近地軌道以外的空間。小布什總統指示NASA要重返月球表面,奧巴馬總統對探索小行星、然后探索火星做出了明確要求,特朗普總統則下令建造月球空間站“深空門戶”,以作為探索月球和火星的前哨??傊?,所有人都把深空作為了目的地。
展望未來,我們能否真的達到那里,仍然是最大的未知數?,F實情況是,由于NASA在開發“獵戶座”飛船和SLS火箭上已經花費了大量時間以及數百億美元,該機構已沒有資金來研制飛抵那些目的地所需的基礎設施,包括著陸器、電力系統和棲息艙等等。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,我們需要做出艱難的決策,需要設計昂貴的系統,還要甘愿承擔風險才行。若想在2038年之前飛抵月球、火衛一或者火星,NASA必須大膽行事。
NASA重返月球的路徑圖。
NASA最終會發射大型火箭(SLS預計會在2021年首次升空)。這將讓該機構得以拿出一部分資金,用于一套真正的探索計劃。2010年從NASA退休的黑爾,如今是NASA顧問委員會的成員,他說自己對此抱有希望,但不會翹首企盼。
“如果這只是一項政府計劃,那么事情跟從前不會有什么不同?!彼f,“每個人都希望有太空計劃,但他們不愿意在那上面花很多錢。所以,你拿到的預算還是老樣子,不夠你去做想做的事?!?/p>
要推動NASA走出這條慣性路徑,還是存在一些顛覆性力量的,其中之一便是私人領域太空革命。NASA曾通過“商業航天員和貨物計劃”以及其他財政撥款和合同,推動了這場革命。如果NASA與SpaceX、藍色起源(Blue Origin)、畢格羅宇航(Bigelow Aerospace)等公司實現全面的公私合作,它將能從中獲取新的能量、成本效率和源源不斷的創意想法。
從歷史上看,NASA在研制發射系統時,從未把重點放在成本價格上。(舉例來說,單是開發SLS火箭,NASA一年就要花費約20億美元,而這些錢可以買下20次“獵鷹”重型火箭提供的發射服務。)該機構已經收到白宮和國會的指令,要開展載人航天任務,并且要出色、安全地完成。因此NASA花了大量資金,對自身系統進行再三檢查。
說到太空探索,存在另一種思維模式——它在SpaceX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,但許多新的太空公司也在踐行這種模式——即,如果我們能降低進入太空的成本,我們便有能力在太空做成更多有趣的事情。正是在這種思維模式下,SpaceX和藍色起源開發出了可重復使用的火箭。至關重要的是,這兩家公司的幕后老板都是一心想實現自身夢想的億萬富豪。沒有人能在1998年時預料到這些,但當下,NASA或許能以更快的速度以及低得多的成本進入深空,去往它想去的地方,辦法就是對這些私人發射服務加以利用。
此外,如果私人公司發現了真正有利可圖的軌道業務,那么商業太空活動同樣也有可能擾亂NASA的計劃。目前,在太空賺錢的途徑,只有通信服務和遙感衛星。除了這些領域之外,眼下大多數太空技術公司都是通過承接政府合同來維持生計。
未來幾十年里,小行星采礦可能會變得有利可圖,但目前看來,似乎還相當遙遠。不過,一項距離我們更近的突破也許會出現在某些領域,比如在微重力環境下進行3D器官打印,如今這項應用已在早期測試中展露出前景。并不是說它一定會成功,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,如果可以從太空帶回健康的心臟、肺、腎臟或其他器官,那將會產生怎樣的醫療和商業影響。如果企業能在太空中找到短期利潤點,由此而來的“淘金熱”或許會催生出一條直達太空的“鐵路”,進而迅速實現太空入口的大眾化。
此外,中國也可能迫使美國政府加速推進NASA的計劃。但就目前來說,中國的計劃是在2030年左右把宇航員送上月球。中國的不斷成功也許會導致NASA失去當前的一些國際合作伙伴,后者可能轉而支持中國的太空計劃。毫無疑問,這會促使NASA做出某種更緊迫的回應。
這一年,美國34,中國38
翻譯 | 何無魚;校對 | Lily
來源 | Ars Technica
互動話題:
大膽猜一下,人類在在太空上可以做哪些事情呢?
每周評論區,被zan最多的評論者,將獲得造就送出的禮品一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