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高鴕鳥孵化率和出殼率的關鍵技術_鴕鳥孵化機
鴕鳥是世界上體形最大的現生鳥類。鴕鳥生長速度快,抗病力強,適應性廣,飼料轉化率高,繁殖率高,壽命長,有效繁殖年限長,故其經濟價值高。鴕鳥肉為紅色,卵白質含量高,膽固醇含量輕低,并含有人體必需的21種氨基酸。其肉質鮮美,營養價值與牛肉相似,比較適合現代消費者的口味。
鴕鳥全身羽毛均為絨羽(僅有羽軸和羽小枝),羽毛質地細致,保暖性好,手感柔軟,可作高貴的服飾和頭飾。它的羽毛不帶靜電,可用于擦拭高級精密儀器和電腦。
鴕鳥的卵是現存鳥類中最大、最重的卵,卵重可達體重的1%左右。一枚卵相當于20枚雞卵的重量。卵殼堅硬,厚約0.2—0.3厘米,具有象牙光澤,可作高級雕刻觀賞品。非洲鴕鳥的卵加工后,其適口感比雞卵細嫩、無腥味,味道鮮美,是高級營養補品。
鴕鳥的皮可制成極佳的皮革,其特點是:輕柔,美觀,有獨特的毛孔圖案,透氣性好,拉力強,不易老化,耐用,可卷曲,制成產品后使用年限長,并隨時間的增長,產品表面更光亮。
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,因為孵化和繁育是關鍵,現在人們通用的用孵化設備進行孵化和繁育,本文在孵化方面進行講解!
種鳥的飼養管理
加強種鳥的營養,主要是給其適當營養水平的飼糧,要求營養全面、平衡,尤其是飼糧蛋白質水平,應據其不同的生理階段給予適宜水平的蛋白質。產蛋期飼糧蛋白質含量在14%左右較適宜,鈣含量在2.5%為宜,其它營養指標,如能量,氨基酸等都要注意平衡,在產蛋期適當增加VA、VB1、VB2等維生素均有利于提高種蛋的孵化率。
種鳥的飼養環境,主要指溫度、濕度、光照等,其中濕度在55%~70%較理想,過高、過低都對其有不良的影響。
注意種鳥的配比比例,種公鳥要求體積較大、發育良好。應注意公母間的比例,一般為1公3母較合適。
2. 種蛋的選擇、運輸、保存和消毒
(1) 種蛋的選擇
要求種蛋的品質新鮮,種蛋保存時間越短越有利于胚胎發育,一般以一周內為宜,以3~5天為最好。夏季氣溫較高,可適當縮短儲藏時間。
蛋形應正常,過長或過圓的蛋不宜孵化,種蛋的大小應適中。
要求蛋殼的結構正常,致密均勻,蛋殼過薄、殼面粗糙和過于堅硬的蛋都不可入孵。
蛋殼的顏色應正常,殼面要清潔、無裂縫,過臟和破損的蛋均不能入孵。
(2) 種蛋的運輸
產蛋處與孵化室距離較遠的,在種蛋起運前應進行包裝,最好采用硬塑料薄膜包裝托盤,以防破損。運輸過程中應注意種蛋的最適溫度為15~18℃,盡量避免過冷或過熱,運輸時切忌強烈震動,裝卸時要輕拿輕放。
(3) 種蛋的保存
收集到的種蛋應及時入孵,不能及時入孵的必須妥善保存。
① 保存環境
種蛋應保存在專用儲存室,儲存室應冬暖夏涼、空氣新鮮、通風良好、清潔整齊、無陽光直射、無冷風直吹、無蚊蠅老鼠、無其它怪味。應將種蛋碼在蛋盤里,放在蛋盤架上,層層放置,使之四周通風。
② 環境溫度
保存種蛋的適宜溫度為13~15℃,如溫度過低,種蛋會因受凍而失去孵化能力,過高(>25℃),胚胎會開始發育而不能出雛,造成早期死亡。夏季可用冷風機調溫,也可用空調機調節而保持儲蛋室內恒溫。
③ 環境相對濕度
保存種蛋的適宜相對濕度為70%~80%。相對濕度過大,有利于微生物繁殖并侵入蛋內,造成種蛋變質而導致胚胎死亡;相對濕度過低,則種蛋內的水分易蒸發,使出雛率降低。
④ 保存時間
保存時間越短越好,不超過5天的孵化率最高,一般在7天內的均可正常出雛,如超過7天,保存的溫度又不適合的,孵化出雛時間會推遲,孵化率低,孵出的雛鳥體弱,不易成活。
(4) 種蛋的消毒
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熏蒸消毒法,按每m3容積(空間)為例,稱量出30mL甲醛和15g高錳酸鉀備用,將種蛋放在孵化機內,然后把稱好的高錳酸鉀放在容器里(容器可放在機內蛋架下),再把甲醛迅速倒進容器,迅速關閉機門。熏蒸時要關嚴門窗,室內溫度保持在25~27℃,濕度75%~80%,30min后打開機門和門窗,排出藥氣。
3. 孵化室及設備的修補、調試、消毒
種蛋入孵前要對孵化室的門窗進行修補,防止老鼠等進入。對孵化室的墻壁、地面以及孵化器等進行徹底清掃、消毒。
檢查孵化器的供電線路、運轉是否正常。對機器功能進行調試和檢測,看其內部各處的溫度是否一致,其方法是在室溫22~28℃之間,所顯示的溫度偏離標準溫度0.5℃應及時調整。在機內的蛋車上裝滿空的蛋盤,用8支校對過的溫度計分別置于機內上下、左右、前后、里外八個部位,通電使均熱風扇正常運轉,將機內溫度控制在37.8℃左右,將蛋架翻向一側,上下各進行兩次,一般四次測試即可清楚孵化機內的溫差和鼓風、蛋架翻轉角度之間的關系,若溫差小于0.28℃即證明性能良好,在0.55℃之間尚能使用,若超過1.1℃則必須維修。
4. 種蛋孵化管理
(1) 種蛋的消毒
一般用高錳酸鉀溶液,濃度以其水溶液為淡紅色為宜,將種蛋浸泡5~10min左右,水溫20℃左右,而后取出涼干。
(2) 種蛋的預熱
種蛋經消毒涼干后,入孵前必須進行預熱處理,其過程是將種蛋放入孵化器內采用逐級升溫的辦法,時間控制在1小時左右。預熱結束后,把溫度調整在入孵溫度即進入孵化期。
(3) 溫度的調整
如果溫度過低,胚胎發育遲緩,孵化期延長,死亡率增加,反之,溫度過高(>38℃),胚胎易死亡。主要針對種鳥胚胎發育特點而進行溫度調節,孵化前期(0~25天)溫度控制在36.6℃左右,孵化后期(25~42天)由于胚胎自身發育產生生物熱可適當降低溫度,即調整在36.2~36.4℃左右。
(4) 濕度的調整
一般在40%~70%,最好控制在58%~65%,出雛時可將濕度提高到60%~70%,在整個孵化過程中,胚胎對濕度的要求是“兩頭高,中間低”,孵化初期適當的濕度可使胚胎受熱均勻,孵化后期,又可使胚胎向外散熱,有利于胚胎發育,但在接近出殼時濕度不宜過大,否則出殼后的雛鳥易患水腫病不易成活。
(5) 通風
胚胎在發育過程中除最初5天外,都必須不斷地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,而且隨胚齡增加而加強,尤其是在孵化后期,胚胎開始用肺呼吸,耗氧量更甚。氧氣含量為21%時,孵化率最高,低于21%時,每減少1%,孵化率下降5%,通風、溫度、濕度三者之間有著密切關系,通風良好,散熱較快,濕度就??;通風不良,空氣不流暢,濕度就大,通風換氣過程,濕度、溫度都難以控制。
(6) 翻蛋
翻蛋的作用是使胚胎不斷變換位置,防止粘連,使入孵蛋各部受熱均勻,有助于胚胎的活動和保持胎位正常。
一般每2小時時翻一次,翻蛋角度必須有90°,即以水平前俯后仰各45°為宜,如果是人工翻蛋,動作要做到輕、穩、慢。在出殼前4~5天,停止翻蛋,以免引起胚胎死亡。
(7) 涼蛋
入孵30天左右,由于脂肪代謝旺盛,蛋溫急劇上升,影響了發育,需要涼蛋;另一作用是加強空氣的凈化,有利于胚胎的正常發育。解決的簡單辦法是:每天將機門定時打開兩次,時間視季節、室溫和胚胎發育情況而定,一般為30~40min,也可關閉孵化機加熱電源,啟動勻熱風扇20~30min,用眼皮測溫,感到微涼即可,但在出殼前2~3天,則不能進行涼蛋。
(8) 出殼
胚胎經過正常孵化后,一般都能正常出殼,如果遇到不能在破殼后12小時內正常出殼的,則要進行人工幫助其出殼,主要方法是先用消毒后的手剝落一部分外殼,而后用20~25℃左右的生理鹽水浸潤內膜后將其輕撕開,助雛鳥出殼,但要做到輕、慢,防止大出血而造成雛鳥死亡。